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赣南科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和全市“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工作部署,围绕市域“2+5+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坚持以科研质量提升为主抓手,扎实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力实施“一改革一攻坚四行动”,团结带领全院干部职工真抓实干,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助力赣南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产业中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3年工作总结
在全院上下共同努力下,院2023年重点工作基本完成。全年实施在研项目243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32项),新增立项103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29项);新增项目资金3657.71万元,同比增长10%;大力推进科研产业化、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创收1767.42万元,同比增加73.55%,与头部企业签订有偿科技服务协议53项,获得科技服务收入765.81万元。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申报省科技进步奖2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1项;登记科技成果8项,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1个,审定赣南红米等省级新品种3个;授权专利28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编制(修订)标准10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0篇(其中SCI论文7篇)。
(一)强化政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稳步推进。一是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一方面,紧扣主题主线,按照“作战图”要求抓落实,扎实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一体推进学习研讨、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重要环节取得较好成效。另一方面,坚持“第一议题”制度,深入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讲话精神。截至目前,开展党组专题学习、党组中心组学习26次,邀请相关专家作专题辅导5次,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穿于科学院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二是坚决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定扛牢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始终坚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主基调,敢于较真碰硬,持续巩固拓展市委巡察成果,认真开展了2022年度部门预算执行、主要领导任期履行经济责任等审计整改,做实了资产管理工作举措,出台了科研副产品管理办法,不断推进全院政治生态持续向好,院所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三是组织建设成效明显。院、所两级新班子组建到位后迅速进入角色,两级班子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院所干事创业氛围空前浓厚,干部作风、创新活力持续提升。同时,深入实施党建质量过硬行动,积极推动打造“一所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推进“四强”党支部建设。
(二)聚焦科技赋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一是科研质量提升扎实推进。制定出台并深入实施了《赣南科学院“科研质量提升年”工作方案》,创新实施了市级科技计划(赣南科学院部分)重大专项,坚持以科研项目为抓手,立足产业、市场推动科研项目走深走实,同时压紧压实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落实了每季度专项督查调度机制,全力抓好科研质量提升,年度重大科技项目成功申报实施、资金争取、成果产出较去年提升明显。二是创新团队建设水平稳步提升。深入推进实施《赣南科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第二个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持续巩固提升“三个五”创新团队建设水平,推动构建学科结构更加合理、布局层次更加分明、管理运行更加科学、协同创新更加高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重点学科品牌,院所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脐橙、蔬菜、水稻、生猪、水产、农机装备等6个科研创新团队成功纳入了省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共承担了“设施蔬菜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等攻关项目子课题任务8项。此外,新招聘引进18名高学历人才(其中博士2名),院所以年轻硕士以上人才为主的人才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夯实。三是平台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国家油茶良种基地、省设施蔬菜技术创新中心、省柑橘种质资源圃、市富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赣州市田野科技有限公司和华中农业大学现代园艺产业学院等平台建设运营顺利推进,顺利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合格证书(CATL),市农科所认定为第三批“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并授牌,重大平台的建设、试验检测能力的提升、重要科技资源的汇集有力支撑了院所创新能力、发展动力稳步提升。
(三)服务乡村振兴,大力开展技术服务应用。一是精准开展科技服务。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选派107名科技特派员、组建科技特派团22个,利用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活动形式,累计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等成果177项,科技服务示范辐射面积超40万亩;以实地指导、线上线下培训等方式开展科技服务1033人次,开展培训、接受咨询2万余人次,服务企业、合作社274家;开展科普研学教育活动66次,科普学生1万余人,得到广大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二是大力推广成果应用。围绕市域“2+5+N”农业产业“卡脖子”技术问题,集成推广了一批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新模式,“柑橘化肥农药减施技术”等11项新技术成功入选赣州市农业主推技术,为全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大力开展成果转化。深入实施《赣南科学院推进科研产业化加速行动实施方案》,加速推进田野科技公司实体化运作,全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科研产业化迈出有力步伐。高质量举办了2023年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赣南科学院第四届科技成果开放日活动,活动共发布8项成果转化典型案例、20项科技前沿成果、现场科技合作签约16项,签约资金1691万余(我院相关数据分别为3项、8项、6项、535万元);积极发挥科技智库优势为相关地方政府或单位科学编制《南康区富硒农业发展建议书》等7个规划;大力推进种苗生产销售及有偿科技服务,销售油茶、花卉苗木、畜禽水产种苗13余万株(头、尾),销售白僵菌35吨,累计创收123.4万元。
(四)紧贴现代农业,科技合作与要素更集聚。一是大力开展农业种业创新。聚焦“打好种业翻身仗”,推进实施了柑橘、蔬菜、水稻、花生、畜禽等种业攻关项目40余项,收集到柑桔、油茶、果蔬、水稻、花卉林木种质资源3300余份,在新品种培育上取得新突破,“安远早”脐橙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授权,“赣芜菁1号”蔬菜新品种和“赣南红米”、“钢两优2729”水稻等3个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二是扎实推进赣深农业科技对口合作。深入贯彻落实《深圳市与赣州市对口合作农业专项实施方案》,积极主动、密切与深圳市技术标准研究院对接合作,双方就围绕标准化合作研究基地建立、“圳品”技术服务工作、人才培养交流、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孵化企业中农美蔬(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汉植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多措并举推动“深赣”农业科技对口合作走深走实取得阶段性成效。三是富硒科研攻坚显新成效。组织实施蔬菜、水稻、花生、畜禽、水产等高聚硒品种筛选、硒强化技术及标准化种养技术攻关项目28项,认定富硒草鱼、富硒大刺鳅等富硒产品9个,授权“利用橙汁渣生产硒代半胱氨酸饲料添加剂的方法”发明专利1项。四是积极搭建预制菜研发平台。一方面,广泛多次开展预制菜专题调研,认真摸清家底、理清预制菜科技创新思路,形成的《赣州市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集群的建议与思路》对策建议专报获市领导认可关注。另一方面,专门组建食品加工团队,与江西省农科院签订共建赣南预制菜技术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江西阿姆源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赣南客家预制菜技术创新中心,参与制定客家鱼饼、荷包胙预制菜团体标准2项。
(五)持续解放思想,院所改革发展有序推进。一是协调推进征地拆迁补偿。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深化赣南科学院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把市畜牧水产研究所国有土地征拆补偿作为全院今年改革发展头等大事,积极主动加强与蓉江新区管委会、市财政局等部门沟通协调,与蓉江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签订了南方医院赣州分院征地与补偿《补充协议(分期付款协议)》,1.086亿院补偿款于2027年12月31日前分10次付清。此外,蓉江花园三期一区1号地块征拆稳步推进。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对标“大湾区能做到的,我们也要能做到”,进一步有效规范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研究出台了《赣南科学院成果转化办法》,在赋予完成人(团队)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同时,详细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管理和转化收益的使用与分配机制,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办法实施主体各方责任与义务,已基本建立整体完善、切实可行的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三是开展科研科技人员绩效评价改革。以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目标导向,出台了《赣南科学院关于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的指导意见》,改以前的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岗位任务完成评分制为打分制,合理提出绩效考核内容和方式,突出考核结果应用,强化正向激励,形成具有较好激励效果的考核机制。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院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一是涉市畜牧水产研究所国有土地征拆补偿虽签订了分期付款协议,但充分利用征地补偿款有效解决因城市扩张导致科研基地“退化”严重问题和切实改善科研基础设施条件的进度慢,院所基地、试验和办公等基础条件差的基本院情还未真正解决;二是因江南宋城文化街区建设,院机关4月搬迁至蓉江新区启迪科技城临时过渡办公,下一步将面临支付高额租金;三是各科研所有不少在编不在岗人员,日常运行管理难度、维稳压力很大;四是少数干部能力恐慌、本领缺乏问题严重,不敢为、不愿为、不善为的现象仍然存在,个别干部存在“躺平”思想,欠缺危机意识。
三、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我院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按照“落实五项举措,实现三个突破”总体工作思路,聚焦做实“调机、育人、强基、外联、内服”五方面工作,力争年度争取项目资金突破40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收入突破2500万元,科技奖项、发明专利、标准等重要科技成果产出实现新的突破。重点是扎实推进做好以下工作:
(一)持续强化政治引领。一是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抓牢政治理论学习,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不断强化政治引领核心作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巩固提升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三是大力实施党建质量过硬行动,深入推进打造“一所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扎实推进“四强”支部建设。
(二)聚焦“调机”,持续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一是深入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落实全市工作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赣南科学院成果转化办法》,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大力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融入市场实现转化。二是持续优化考核激励机制。量身打造“赣南科学院绩效考核系统”,突出正向激励,实行以工作量为依据的打分制,以分值为依据确定奖励性绩效发放,院所联动推动《赣南科学院关于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的指导意见》落实落细,以年度绩效考核倒逼干部职工提升履职能力,激发工作斗志与激情。三是进一步优化内部管理,强化制度建设,简政放权,把用人权、财权最大限度下放给团队负责人,充分激发团队负责人创新活力,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持续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
(三)聚焦“育人”,持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强化“政治育人”。鲜明树牢思想政治教育对科技工作者信念塑造、价值引领的主导地位,抓实抓细政治理论学习和纪律警示教育,督促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自觉提升政治忠诚度和“政治三力”,引导尊崇和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和科研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强化“技术育人”。一是督促引导科技人员全面系统再学、再读所属学科专业理论著作、教材,坚持读原著、学原文,全面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和研究最新前沿,不断夯实专业理论素养;二是聚焦“促学习、压担子”,在强化科研过程管理和下任务指标的同时,不断提升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试验方案制定与实施、项目总结与成果凝练提升、科技服务等科学研究实操技能;三是坚持“送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广泛组织科技人员参加外出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与交流培养,积极邀请大牌专家来院教学指导,不断拓宽科技人员视野,提升专业素质。
(四)聚焦“强基”,持续改善科研基础条件。一是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利用土地征拆资金,尽早推动建设赣州现代农业科创中心。二是争取推动市富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申报建设省级科技技术创新中心,全力争取申报建设省级蔬菜地方种质资源圃,大力推动国家(江西赣州)油茶产业园良种繁育科技园建设。三是充分发挥国家油茶良种基地、省设施蔬菜技术创新中心、省级柑橘种质资源圃、市富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市作物遗传育种(特色稻)重点实验室、生猪育种中心、赣州市田野科技有限公司等重要平台创新作用,同时兼顾院所环境提升,持续改善科研基地和实验基础条件。
(五)聚焦“外联”,持续夯实科研与推广抓手。一是落实与深圳市标准研究院合作协议,扎实推进圳品培育工作和共同开展标准化技术研究。二是落实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建现代园艺产业学院协议,推动脐橙、蔬菜、茶叶、油茶等领域科技合作攻关和人才双向培育取得实质性成果。三是突出加强与国家部委、省、市行业主管部门汇报对接,全面加大国家、省级研发专项等重点项目申报力度。四是稳步拓展推进与省内外高校、先进院所合作交流,主动融入首席科学家及其专家团队开展科研协作,靠大联强,争取更多高水平的项目与研究合作。五是全面加强与播恩等大型、优质龙头企业对接与联系,寻找多形式科技合作。
(六)聚焦“内服”,持续提升服务中心效能。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紧贴市委市政府中心、面向产业,聚焦科技创新赋能和乡村全面振兴主战场和绿色食品产业链打造、圳品培育、富硒产业、预制菜产业等重要领域,在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推动下,切实解决产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提供科技支撑。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园艺产业学院合作研究基地,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一批联系产业紧密、带动覆盖面广、合作内容具体的高水平试验示范基地。三是主动对接,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广泛深入推进与产业重点、特色县(市、区)、乡镇的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打造“给我提供一个平台,为您解决一个问题”院地服务品牌,为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壮大提供科技支撑。四是建立完善科技特派团(员)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特派员联动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创新作用,着力提升服务全市现代农业能力,广泛开展精准科技服务,助力赣州现代农业强市建设。